林木材
毕业于台南艺术大学音像管理所,从事纪录片评论与推广、策展等相关工作。文章散见网路与报章,曾走访多个国际纪录片影展并担任评审,着有《景框之外:台湾纪录片群像》一书,拍有短片《自由广场》。目前为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策展人、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影展选片顾问。
策展作为影史追寻的实践:以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为例
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又称TIDF的策展人林木材,以该影展单元为例,讲述如何透过发想、调查、研究、转化,策划出具有历史深度及反思性的单元节目。他期待透过其立足台湾的纪录片策展经验和方法,可以让大马观众从其方法中借鉴,从他的观点上,重新观看马来西亚的电影。
主讲人林木材于1981年出生,毕业于台南艺术大学音像管理所,从事纪录片评论与推广、策展等相关工作。身为电影文字工作者,他的文章散见网路与报章,着有《景框之外:台湾纪录片群像》一书,拍有短片《自由广场》。除了TIDF外,他曾走访多个国际纪录片影展并担任评审,乃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影展选片顾问。
TIDF创立自1998年,目前隶属于台湾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为其重要的国际性影展计划。早年影展名为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而后易名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林木材于2010年首次策展,并于2013年,正式入驻台湾国家电影及试听文化中心工作,为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影展做筹备,并在主影展的隔年,带着这些影片去巡回发布。 TIDF也曾与马来西亚的自由影展(Freedom Film Festival,简称FFF,也译作自由电影节)有合作,并曾推广马来西亚导演廖克发的作品。
他于上周六受邀为驻马来西亚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主办,云手文创基金会策划执行的【Tea Philo 哲学茶席】E-讲座担任主讲人,以〈策展作为影史追寻的实践:以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为例〉为题,线上带大家如何发想策展,透过策展去思考台湾电影的历史和脉络。在将近两个小时的分享里,透过主持人-新纪元大学学院戏剧与影像系高级讲师梁友瑄的穿针引线,让林木材带大家认识TIDF,以及其常设单元里的「台湾切片」还有「时光台湾」,是如何发想和策划,让大马观众看见台湾纪录片的历史和脉络。
纵观台湾电影史,大部分书写的都是剧情片。台湾最有代表后的导演如侯孝贤、杨德昌等,大部分都是从剧情片体系出身。商业电影类因为商业发行,成为很多人看电影的回忆。穿过这些主流电影史的,还有另一条没有发行系统,也没有太强商业价值的纪录片支流。这些非主流的影片,因为跳脱了商业的系统,在某些向度上,纪录片在创意和观点上更自由,更具文化价值、历史性及创造性。林天才工作的TIDF单位,也乐见这些非主流的纪录片,能被更多人看见和了解。
每两年一次的策展,经过一年的筹划,将挑选主题,焦点导演,大家进行讨论、论述,策出约11-12个单元。每年的影展,会在偶数年的5月举办,下一届为2024年。 TIDF举办至今来到第13届,该影展设有亚洲视野竞赛单元、国际竞赛单元、台湾竞赛单元及跨单元奖项,并向全球征片。
非竞赛类的单元,由策展团队挑选主题,专题导演等,再经过严谨的讨论、选片、策划、进行论述、做出单元选片。影展有11到12个单元,每年大概会放映130部片。今年才刚于5月6至15日结束的TIDF,就有来自世界各地125个国家与地区,共1,896件作品的投递参赛。今年的作品有较多短片,共放映了188部片。已走过24年的TIDF,不管在其规模,影片数量,以及强调的特性,业已积累出了国际知名度、地位及影响力,成为亚洲重要的纪录片影展。
当天,林木材针对影展的长设单元–「台湾切片」及「时光台湾」,带大家一窥策展团队,如何发想和策划具有历史朔源导向的单元。
纪录片可以补电影史的不足吗,或自成一个纪录片史吗?由于台湾缺乏有系统的纪录片整理资料,林木材在重整影展前发想,透过「台湾切片」单元,回朔台湾曾经发生过的独立纪录片现象。
影展主办单位,为国家影视厅中心。该单位成立于1970年末期,前身为国家电影资料馆,拥有近两万胶卷的片库、以及数以万计的文物。早年台湾政府规定,电影上映前,要捐一份存在片库。典藏单位和影展可以有连接性吗?林木材与团队决定设立「时光台湾」单元,进到片库,利用典藏品,做为影展的节目。
台湾在1987年解严,意即政府允许你有言论自由。在那之前,拍摄影片的器材和资源,皆由政府管制。经历过70-80年代的台湾人,对于纪录片的呆板印象,仅止于看电影前,影院内播放的政治宣传片。是的,即乏味又无聊。
「时光台湾」单元,爬梳国家电影资料馆内,数以万计的主旋律纪录性质的新闻片,从中挖宝。并于2014年,推出以美国在美援时期出品的纪录片,带台湾人认识美国早年透过外交、政治、贸易而流通全球的宣传片,如何让大家被意识化影响。
马来西亚当时仍为英国殖民,同样也有英国化的政治宣传片在流通,影响大马人。主持人梁友瑄好奇这些重组、串联的呈现,台湾观众的反应如何?
林木材说当时有美国学者特别来观看,才意外发现美国的政宣片,竟经过全球传播到台湾,造成影响。更多在地观众,尤其年轻人,在看片之余,认识了早年的台湾。他们还有新发现,比如有些台湾拍摄的宣传片,用如今已少见的标准台语。
2016年,TIDF推出1980s「台湾切片」x「时光台湾」。 TIDF将非主流媒体绿色小组所拍摄的社运纪录片,与由主流媒体华视新闻台提供的新闻片,两者串联剪接,交织出具有蒙太奇感的创新尝试。观众依照放映次序,在民间和政府两种意识形态的影片剪接里,来回穿梭。孰真孰假?产生一种独特的观影视角。
绿色小组这仅约10人的小组织,成立于1986年解严前,并于1990年结束。据林木材的研究,1986年的台湾,每天至少有3件以上的抗争在进行,继而催化了隔年台湾解严此一重大历史事件。绿色小组成员们发现在现场所闻,跟当局所说,存在异议。靠着当时科技革新,由大厂生产的可携式电子摄影机,他们进行各种社会运动,包含农业、环保、政治、劳工等的纪实纪录,借此对抗主流媒体的单方面诠释。后期,他们甚至一度成立电视台,力求透过传播,告诉民众真相。绿色小组留下了约3000小时的珍贵历史影像,是回顾台湾80年代,不能忽略,且震撼人心的历史纪录。
2016年,是绿色小组成立30年周年,林木材借着为绿色小组办回顾展的机会,请他们挑回顾片。小组挑选了对应台湾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如520农民运动,老兵自由返乡运动,还有原住民运动等。该单元,共精选了21部作品。
TIDF以无知观众为出发并设想,串联民间纪录和政府新闻两种意识形态的纪录片呈现手法,带大家了解台湾80年代的社运历史。林木材说团队经过长时间的研究,选择用这样的安排、放片方法,让大家体会80年代社会运动的高涨情绪和影片对抗。年轻观众对台湾过去的历史所知甚少,幸好影片还在,可以让大家知道更多,也感动不少观众。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困难重重,他以让绿色小组一战成名的*1130桃园机场为例。绿色小组大量使用台语,某些用词,与电视新闻大相径庭。他举例说明,绿色小组认为山地人具贬义,逐以原住民称呼。当时的中正机场,绿色小组则认为位于桃园,就该称呼为桃园机场……TIDF把它们组合成对照,透过两种意识形态及影像诠释的对抗,进行对话和对照。
*1986年11月30日,流亡海外的社运分子许信良计划搭机闯关回台,民进党发动群众去接机,与大批军警发生冲突。
无独有偶,讲座当天,是马来西亚709干净竞选事件的11周年。绿色小组的记录,让梁友瑄重温此大马重要社运事件,也借此提醒曾参与的大马观众,不妨将资料整理保存,也许有机会,可以用一些方式,来检视这些数位档案。
林木材也简单提及了2018年的单元–「不只是历史文件」。这个单元,主要回顾香港和台湾在80年代-90年代初期的作品。录像艺术,不会当纪录片来看,那是由于录像被制造出来时,并没有明确定义。其实香港早期很多事件,透过摄影机的记录,留下了作者各种思考和遇到事情。
「不只是历史事件」这个标题,其实是为了回应2018年,中国发表的一个声明。中国声称当时跟英国签订的联合声明,只是历史事件,所谓的一国两制,全都不管了。 TIDF决定用「不只是历史事件」来回应这个事件。
2018年,林木材做了更激进且具风险性的尝试,策划「想像式前卫:1960s的电影实验」专题。这个单元的作品,绝大多数都触及了创刊于1965年的《剧场》相关的人事物,作为1960年代文艺青年,为压抑时代留下独特的影像实验。
林木材说当初的发想,源自他与同事聊到前几届的影展,从回顾式单元的政治宣传片,跨领域到录像……等,可否回应台湾有无实验电影的存在,最早何时存在?他提及了《剧场》这本传奇性的杂志,由于同事们都没听过,于是他把在二手市场买来的唯一一本《剧场》杂志,带给大家看,并解释了这个杂志的传奇性。
出版九期的《剧场》,乃1960年代文艺青年的交会之所。当时台湾管制严格,林木材形容就当时的台湾,就像空虚的沙漠,没有真正的艺文和电影。文艺青年们只能透过留学海外的学生口口相传,或翻译一些文章,来认识世界。 《剧场》的推手如剧作家邱刚健、艺术家黄华成、作家陈映真等,为了刺激台湾,集资发行《剧场》。除了翻译西方戏剧电影思潮,也举办电影戏剧的展演活动。
1966年的2月18日,《剧场》做了第一次的发表会。这次的电影发表之所以特别,是因为本来对外征件,却无人问津,只能自己来。很多人看片后会发现,电影有很多实验性的可能。林木材举《试验002》的片子说明,该片把摄影机放在安全帽上,拍摄追逐画面,还请人配音,比较像现场电影的概念。另一部《试验003》则用别人的片子,放在9个银幕里,类似观念艺术。还有一部具争议性的《疏离》则因有不雅动作,仅有少数人看过,却被成为最具有实验性的电影。虽然看不到该片,《剧场》杂志里留下剧本。所幸这个影片,最终在片库中心找到,并被重新整理。令人遗憾的是,还是有更多的作品,比如天才艺术家黄华成的作品,完全找不到,只能靠某年的侧拍,一睹风采。
林木材表示电影史里的实验电影的类型,是对电影的本体是做出实验和挑衅。然而《剧场》杂志的影片,并没有对话的主体对象,主要因为60年代的台湾,被严格管制,文艺青年只能透过《剧场》的文字去想象所谓的前卫。而今,TIDF为《剧场》策展,也面临找不到老片子的窘境。尽管如此,TIDF仍然在节目单上,将考据过的影片,煞有其事的写出来,让观众靠想像,猜想内容,去证实60年代有过这个运动浪潮。 50年前后,大家仍然只能靠想象,因此在标题上,TIDF将其命名为「想像式前卫:1960s的电影实验」。
林木材说该单元还有一个意外发现,即富争议性的导演牟敦芾,曾拍过《不敢跟你讲》(1969)、《跑道终点》(1970)两部佳作。两部片子,因为各种原因被禁。经过TIDF团队的追查,发现影片并没有被禁,只是不能出口,甚至当时的制片也联系团队,给予解说。很多谜团经过影展后,慢慢被打开,让很多不确实的消息,被澄清。团队则用采访,口述历史去补足不足处,为TIDF做的一个比较大胆的尝试。
身为策展人,林木材都尽可能将纪录片扩大。他说所有过去的实验片,都是纪录片,都有可能在事件发酵下,被书写和研究,形成档案。观众接受度越高,意味着纪录片可以更自由,以不同手法来呈现。他举由谷歌地图画面组成的《马德里独白》为例,说既然有这些作品的存在,为何不能将纪录片范畴扩更大?
当梁友瑄问及林木材观众的回应如何时,林木材表示当时心情忐忑,特别是要过电检处。有一年他曾送一部实验性影片送审,没想到当局却给了限制级别,当问及为何时,得到的答案是该片涉及灵异事件。林木材感叹导演只是利用实验性手法,来说明一个现实事件,却被误解。他有感大家的电影审美,还有待加强。
幸好,这次的单元,效果出奇的好。他说很多人从文学,艺术面向来研究过60年代这些电影,却不曾看过。这个单元将一些仅存的电影,真正展示出来,让大家不仅阅其文,终于可以一睹为快。
有观众提出可否在看见TIDF的影片。林木材说有一些作者开放的影片,可以看到。有部分的「时光台湾」影片,也可以从线上资料库看到。
有观众请林木材分享今年TIDF的《百工图》选片方向。林木材说TIDF做台湾单元,是以历史观来铺陈,尽管不明显,但透过策展,希望能形成新的论述或观点。台湾过去的教育保守,阶级明显。为了破除阶级落差和歧视,政府决定推出这个系列的节目。 TIDF从85集中,精选出15集,展现这个系列纪录片的社会历史意义。林木材说有趣之处,就在于台湾拍摄和从事纪录片的人很少,而很多导演和艺术家,都是透过这个系列“出道”,透过这个计划,摸索出如何拍摄纪录片。
当提及今年的TIDF,由于冠病疫情,而仅有一年的事件来筹备时,林木材坦言这届影展很煎熬,没有很理想。整个影展的形式,转变大,很多活动如于导演的对谈等,也都不得不转为线上,且担心在影展期间,政府忽然宣布电影院关闭……林木材表示由于冠病而被迫更改的观影方式,TIDF还在学习调适中。
梁友瑄是透过多年前的金马影展,马来西亚已故雅丝敏阿莫导演的专题,才认识了林木材。多年追踪林木材的分享,看着他因为喜欢纪录片,进而发展成工作,更是志业,特别请林木材与大家分享其心路历程。
林木材说一开始他写电影评论,用文字来推广他认为的好作品,进而有机会去推广、巡回。最后,策展的机会偶然到来,他一试,就试到今天。他说纪录片虽然小众,但对于他来说,是很大的领域。他鼓励大家不要看小别人认为很小,你却有兴趣的东西。毕竟,你可以透过不同的方式,去发挥它的影响力。它的影响力,也绝对不是靠KPI来衡量,毕竟网路无远弗届,找到同好,就可以发展出更多东西。林木材说机会来了,就去尝试看看,而这些机会和挑战,也逼他成长。如今对他来说,纪录片已经不是工作,俨然已成为他生命的养分,让他会无时无刻去做链接,并享受过程。
关于策展,林木材说策展跟展览的形态有关系。影展单纯在电影院,透过投影建立。此外也得放行手册、撰写影片介绍、排场次、选片等。策展对他来说,则需要透析到每个细节,了解每个功能,你有了想法后,就需要善用这些细节,让其成为策展的各种工具。最重要的是选片不是被别人左右,很多的细节,策展人都必须尽可能去掌握。尤其TIDF发展至今,已是规模庞大的影展。单是200场次的放映,他就得跟团队的每个人协作互动,让大家知道如何让影片的意义展现出来。
也有观众希望TIDF可以跟马来西亚的纪录片工作者有更多交流,马来西亚的自由影展也已转为线上,期待未来还有交流的机会。 TIDF也与Das Film国际纪录片平台合作多次,下半年也会有两次的合作机会。 TIDF会将今年的菲律宾单元精选片,以及台湾切片有关女性个人纪录片的回顾精选带,也放上Das Film平台。
如今,全球的观众都有机会看到TIDF一系列的策展。诚如梁友瑄所言,如果有机会如订阅netflix版,去订阅不同的平台,也能让你欣赏精彩的纪录片,还可以有讨论的机会。
当天的讲座,除了提供观众更多元的方向,去看见台湾,借此拉进跟台湾的距离,也让我们重新去检视,大马人是否也有这样的影史,让我们有机会去加深对马来西亚的了解和拉近关系?诚如林木材所言,马来西亚的多元和文化多样性,虽然有冲突,但也相对来的丰富。也许就如他所言,当我们用一个正向积极的观点看待,放下既有的成见,也能将这些缺陷,转化为丰盈的作品,进而与自己、这片土地,乃至世界对话。
梁友瑄(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戏剧与影像系高级讲师)
2022年7月9日(六)
晚上8时 – 9时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