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龄
王玉龄,1989年加拿大蒙特娄大学法语文学硕士,1992年法国巴黎索尔本第四大学法国文学硕士,1994法国国家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博士候选人。 1990年起,为艺术杂志撰稿,刊登上百篇艺术评论报导文章,翻译当代艺术书籍。
1996-2000年,任职法国文化部附属雕塑协会,参与策划户外大型雕塑展。 2001年任台北今艺术杂志总编辑,并成立蔚龙艺术有限公司,至今执行台湾重要公共艺术上百件,为台湾文化部进行公共艺术设置办法的修法,出版数本公共艺术著作。
台湾公共艺术
台湾公共艺术专家王玉龄认为,推广公共艺术的工作,不能靠政府或民间单一力量,而是必须结合政府、民间团体、私人企业及人民的各造配合,分阶段去营造一个生活与艺术结合的空间。
「当我们要谈台湾公共艺术,必须从文化政策、城市景观及在地民众的认可,三个层面来谈,才是促成台湾公共艺术现有的成果,才能真正让公共艺术融入生活,长久深耕。」
她周日受邀为驻马来西亚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主办,云手文创基金会策划执行的【Tea Philo 哲学茶席】担任主讲人,题为《台湾公共艺术》。该场讲座由婆罗洲美学实验室发起人张文婷主持,两人透过线上讲座与马来西亚民众分享台湾公共艺术之美,让艺术不再只是装饰品,而是等待人人发掘的宝藏。
王玉龄表示,公共艺术立法是一项文化艺术政策,主要是为了改善环境质量和促进国民的美学教育。
她说,当代城市是根据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蓝图,来构建城市的景观和功能,而公共艺术则是捕捉城市的共同生活体验和集体记忆,创造城市文化景观,一个好的公共艺术作品可以让社会和人们,对他们所居住的公共空间和城市产生认同感和凝聚力。
她指出,公共艺术政策最早出现于1929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为了在经济大萧条的困境下,协助艺术家们度过难关的一项新政策;1959年,美国费城城市重建局,为公共艺术立法,重新制定城市公共艺术比例的新政策。
另外,法国也在1936年提呈了“美化建筑物1%”法案,并在1951 年正式颁布,但仅适用于中小学和大学建造或扩建建筑物时,目的是为了美学教育,为校园创作艺术作品,让学生在日常空间中接触当代艺术,提升他们的美学程度。
她透露,台湾受到美国及法国的影响,于1992年台湾最高艺术文化政策主管机构“行政院文化发展委员会”制定了《文化艺术奖助条例》;1998年,《公共艺术设置办法》被立法作为台湾公共艺术的起点,过去20年间,台湾有2000多件公共艺术作品,累计预算超过20亿新台币(约2亿7700万令吉)。
王玉龄说,2000年以其在法国公共艺术的经验成立蔚龙艺术有限公司,并积极参与台湾公共艺术的推广;2002年受台北市政府文化厅委托,在5个国家的公共艺术基金进行研究;从2003年起,台湾多个县市设立公共艺术基金,也提供另一种推广公共艺术的平台。
「台湾文化部和各县市文化厅积极在民间推动公共艺术工作,从2002至今年,编辑《公共艺术年鉴》,每年针对台湾各县公共艺术装置的预算、数量及现状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组织公务员公共艺术研修班;为台南艺术大学图书馆采购全球1,072本公共艺术书籍及图录;修改法律,新版《公共艺术品安装管理条例》扩大了公共艺术的定义,将艺术环境转化为项目类型,鼓励建筑设计作为改变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审美品质的公共艺术等事项。」
她说,台湾耗时20年的时间,打造了公共艺术的里程碑,也奠定公共艺术深耕民间的基础,打开台湾人民对生活艺术的全新认识,艺术不只是美术馆内的那些作品,而是融入人们生活内的美学。
她指出,亚洲国家在进行城市发展的过程,最常采用的就是把摧毁旧有建筑,兴建高楼大厦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一个指标,同时无形中把一座城市的人文历史也一起摧毁。
王玉龄认为,一个好的公共艺术规划可以改造城市空间,传达城市或区域的文化特征和历史脉络,呈现出独特的文化景观,让市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享受漫步的乐趣空间。
她说,每一个公共艺术项目都试图寻找各种可能性,为了更贴近公共空间和场域的精神,为它留下回忆,创造风景,就以台北公关水源市场为例,它就是一项赋予老建筑新生命,活化老社区,让老建筑成为城市景观一部分很好的范例。
「建于1953年的台北公关水源市场,是一座10层的建筑,见证公馆区发展的地标,台北市政府邀请以色列雕塑家和实验艺术家雅各布阿甘(Yaakov Agam),并命名为水源之心。」
「它以丰富的色彩和几何构图展示了阿甘的艺术作品,彻底颠覆大众对传统市场的印象,重生的水源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共艺术作品,也是公馆地区最耀眼的地标。」
王玉龄说,水源市场的成功翻新也为各社区和景观,以及旧建筑法带来巨大影响。从前者来看,在环境美学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公众对社区环境产生认同感,这是公共艺术最大的功能;“身份”将改变城市面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审美,以身为公民而自豪, 这是一个政府法令无法实现的良性循环。
后者而言则是,内政部建设管理局在2010年,颁布了《中央城市更新资金自行实施更新措施补助办法》,对旧建筑改造、维修,实现节能减排,提供相关补贴,减少碳排放,改善生活环境质量和安全。
她透露,公众认可度是决定公共艺术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也让每个人对公共空间、社区发展和城市景观产生认同感,美感则需要时间去培养和教育。
「就以南台科学园区为例子,该园区位于台南市,占地面积1043.15公顷,政府当局为了打造最优质的科技园区,留住最优秀的人才,在过去的20年里,一直在推动公共艺术项目,每年举办 “南台科学园公共艺术计划”和“南台科学园艺术季”,就是台湾公众认可的公共艺术项目的最佳范例。」
王玉龄表示,检视该园区公共艺术发展概况,2004至2005年,公共艺术总体规划期(总体规划园区现状);2007至2009年为观察期;2010至2013年迈入开放设置期; 2014至2019年则是成熟期;截至2020年末,全市有效获批生产企业高达232家,从业人员120896人。
她指出,2013年,位于园区内的台南公园荣获全国首个钻石级生态社区认证标志,在公园内共有共有10座获得EEWH钻石绿色建筑标志的绿色建筑,这是世界上钻石标志密度最高的科学园区,这项工程总预算约1.2亿新台币(1660万令吉),更是台湾首家依据《公共艺术总体规划》作为实施的公共艺术项目。
最后,她认为艺术文化的教育,不能只有理论上单方面的灌输,而是必须结合软硬体同时进行,而公共艺术就是让艺术生活化的最佳平台,台湾过去20年的努力也一再印证,可以透过公共装置艺术提升国民的生活美学,以及培养国民对自己生活的国土的认同感。
「建立一个成熟的公共艺术环境,不是一个短时间就可以看到成效,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教育当地民众,提升他们对生活上的艺术美学,将公共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才是让公共艺术长远发展的最佳方向。」
张文婷(婆罗洲艺术集合策展人)
2021年6月6日(日)
下午3时- 5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