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劭‧法努司
怀劭自1991年起开始从事原住民族乐舞展演,至今已累积逾30年。所参与的族群乐舞制作已超过10个部落以上,是当代原住民族乐舞发展的指标之一。
怀劭带领原舞者,秉直「坚持传统」的精神,将部落的文化与祭仪搬上舞台,更使国际看见台湾原住民族之美。除了乐舞文化的的分享与展演,怀劭也致力于教育与传承,透过平时在高中、大学等多所学校授课,培育原住民族青年学子认识自身母体文化,也让有兴趣之外族学生共同学习属于台湾的珍贵文化资产。
Kakitikiting 手牵起来—原舞者30的山水梦+
台湾原舞者艺术指导怀劭‧法努司累积了30年的原民文史田调经验,认为「真诚的心」是建立人与人间信任的重要元素。每一次的田调采集工作,每一位团员都是秉着诚心走访每一个原住民部落,用心向部落长老学习。
台湾原住民族群从最早的九族,后来逐年发现原民族群,至今台湾政府登记遍布台湾的原民已有十六族。每一族又有大小不同的部落,族与族、部落与部落之间都有很高的藩篱,各自都有专属的部落乐舞、祭祀、文化和生活习俗,所有的祭祀、文化习俗都只传承给自己部落的族人,绝不外传。
怀劭说,由于原住民的传统乐舞都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有的歌谣舞蹈都是原住民生活的缩影,尤其是跟原住民的祖灵信仰更是紧密不可分割;因此,有很多的禁忌,不是有关祭典不可唱诵、甚至不可将之外传给外族人。
他指出,原舞者团员来自于台湾各个不同部落的原住民,包括台东阿美族、台东卑南族、花莲阿美族、苗栗泰雅族、屏东排湾族、屏东鲁凯族、高雄鲁凯族、布农族等。一个传统原住民部落要接受这群来自陌生族群部落的团员,部落长老和族人自然会有质疑,甚至会产生排斥。
他解释,进入部落前都会先透过接触部落的意见领袖,然后再藉由他们联系,但部落族裔之间的藩篱很高,要花时间常驻;去田野采集时要抱着诚心及诚意,若部落族人不允许演出,即使采集后也不会做表演。
「所以原舞者在筹备一场演出,所花费的时间至少一年半至两年,将不同部落族群的的传统习俗内化。尤其是舞者本身都来自于不同部落的原住民,因此舞者在身分转换中也要下功课。」
他举例道,演出《矮人的叮咛》前,团员们随人类学家胡台丽到新竹县五峰乡大隘村进行田野采集,跟着赛夏族人学习矮人祭典的祭歌。
「刚开始接触族人时,长者们表示不愿意传授祭歌,原因是几个只能在特定时节吟唱,这是族人与祖灵沟通的一个仪式,不能随意演唱,但团员们诚心跟族人学习,跟着负责祭典的族人们一同生活,观察、学习并纪录整个祭歌,不断练习,族人被大家的努力打动,教授了相关传统祭典的细节,最后也成功编制了矮人的叮咛这部作品,长者嘱咐不能演出的段落,就会谨守承诺不编入演出。」
「赛夏族的矮人祭最后得到的是好的结果,成功征得族人的首肯;较后进入绿岛采集达悟族的乐舞则是面对比较大的阻力,但值得庆幸的是顺利进行田调采集的工作,只是不能作演出。」
「原舞者」于1991年由一群长期离开原住民部落的年轻朋友组成,并在部落长者及人类学家的协助下,透过田野调查,实际参与学习原住民歌舞艺术,并将学习成果推广演出;希望结合更多关爱文化艺术的朋友接近、了解原住民丰富的人文世界。
怀劭表示,原舞者一直在做的不只是舞台表演,而是进行田野学习,包括采集与学习的部分,由学者专家依个别族群不同的文化背景,依祭仪典礼发生时间地点的不同,拟定个别的田野采集计画, 由团员实际参与了解观察部落的祭仪。
「透过用文字、录音、录影记录祭仪中所呈现的各族群歌舞文化,整理为学习教材。并延请族中长者实际教导,也将原舞者跨族群学习的过程作为记录,作为日后原住民歌舞学习的重要参考。」
他说,原舞者成立至今30年,接下来的第二个30年,要继续将田野采集的成果,内化后转换为舞台上的演出,让原住民文化继续在台湾发光发热。
他于上周六晚上8时受邀由驻马来西亚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主办,云手文创基金会策划执行的【Tea Philo哲学茶席】E-讲座,担任《Kakitikiting 手牵起来—原舞者30的山水梦+》主讲人,分享走入台湾原住民部落进行田野调查的经验;本场讲座会主持人则为华族舞团《麒舞者》创办人郭少麒。
另外,邵怀也分享原舞者历年作品,包括创团首部作品的《山水篇》呈现了居住台湾最高山邹族和最靠近太平洋阿美族的乐舞;《怀念年祭》则是呈现卑南传统年祭的面貌;VUVU之歌-排湾族古楼乐舞;牵INA的手-阿美族太巴塱部落乐舞等。
原舞者一直以来秉着「坚持传统」的精神,将部落的文化与祭仪搬上舞台,更使国际看见台湾原住民族之美。
除了乐舞文化的的分享与展演,怀劭也致力于教育与传承,透过平时在高中、大学等多所学校授课,培育原住民族青年学子认识自身母体文化,也让有兴趣之外族学生共同学习属于台湾的珍贵文化资产。
郭少麒(马来西亚编舞家、麒舞者创办人)
2022年5月21日(六)
晚上8时 – 9时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