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群
黄志群是优人神鼓艺术总监。 1965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六岁开始学习击鼓,十岁正式拜师学习中国武术,浸淫在武术与击鼓的世界超过三十年。曾加入台北民族舞团及云门舞集,随团巡演于欧洲、美国和非洲等许多国家。 1993年初次到印度,学习静坐及领悟「活在当下」的智慧。同年,受刘若瑀之邀,担任优人神鼓「击鼓指导」,以「先学静坐,再习击鼓」的方式,改变了剧团的体质,奠定了优人以击鼓与武术的表演形式基底。 1994年与1996年,带着优人旅行印度,从此多次进出印度与西藏,时时探寻心灵的故乡。
黄志群认为表演和打坐时的境界是一样的,都是「活在当下」,他说:「表演不是向外投射的力量,而是内在自我的探寻。」 他擅长利用生活中细微观察到的声响,融合呈现于舞台之上,展现出多元的音乐形式及饱满的能量。
优人之心—黄志群的创作观
短短两个小时,优人神鼓艺术总监阿襌师父(黄志群)的分享即让众多听众若有所思略有所悟,获益匪浅。阿襌师父是于5月15日哲学茶席线上与与马来西亚听众畅谈他在优人神鼓30年的创作理念、灵感、与方法!
阿襌师父(黄志群)于2014年曾应紫藤集团之邀带领优人神鼓莅马于吉隆坡国家体育馆盛大演出《金刚心》,时隔7年,这回他以创作者、演绎者、指导者及艺术总监的角色,分享了他在鼓/武/舞的创作理念、灵感、与方法。
阿襌师父认为,一名艺术创作者,不只要追求技术上的精进与突破,同时更要进修内在,以达身心意三者合一;透过内在的训练让头脑没有一丝意念,情感丰沛却没有波动起伏,身体动作清清楚楚,一丝不苟。
一旦头脑、情感中心和身体三者合一,互相清楚知道,了解彼此,进而开悟。因此,艺术家要训练三者合一,技术的锻炼和内在的体悟必须同时并进,也就能达到“道艺合一”– 这也就是优人神鼓的中心思想;作品不会随个人的心情好坏,而转变艺术表演形式的状态。
他表示,艺术本身离不开哲学、宗教、生命,环环相扣;而现代的八大艺术: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电影都源自于“巫”,也就是说最早原始的艺术体现在宗教仪式。
“巫在古代称能以舞降神的人,以现在理解就是起乩,但在我看来,巫并非在意识不清的状态说出一些事情、现象等等,而是在高度意识状态下,透过文字舞蹈音乐符号传达出来。”
他说,很多艺术作品,都是创作者在高意识状态下,一气呵成完成,这“变身”的过程不是来自天马行空的想像,而是源自于创作者全然的观察和聆听当下。
阿襌师父引用葛吉夫论述,主观艺术是透过个人的心情做一个主观的发挥;客观艺术指的是真正的艺术中没有偶然的东西,犹如数学般的精准,每样东西都能被计算、被预知,在这种艺术中,艺术家知道并且了解他要表达的是什么。
他说,假定两个人位于相同层次,艺术作品不可能让一个人产生一种印象,而让另一个人产生另一种印象,他将总是以数学的精确,制造相同的印象。
换言之,一件客观艺术的作品就是一本书,每一个已有充分准备、有能力读这么一本书的人,都将恰如其份地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差别只在于它不单单影响人的理智部分,还会影响人的情感。
阿禅师父举例道,从印度湿婆神的雕像、中国神话的伏羲玉女娲图、曼陀罗图,若观赏赏者了解印度教的教义、中华文化价值,曼陀罗的内在精神,那么一看到这三幅作品就能够理解其所要带出的真理、道和知识。
他接着解释,中国艺术家从古至今都是道艺一体,作品多数不是阐述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在体悟到宇宙真理后,反刍出来的作品,所有客观作品是不受时空影响,同时会令人心里产生惊艳和激动的感觉。
“我去印度学禅修,也把禅修,打鼓和打坐带到这个剧团,形成道艺一体的风格。根据个人对禅宗的了解,产生了优这样一个具有内在禅定跟艺术的关系。”
他指出,优团员的三打日常就是打拳、打鼓及打坐,先打坐再打鼓,打鼓是技术上的一加一递增的能量,而打坐则是减法,每一次的表演唯有先去除杂念,达到身心以合一,才能把技术发挥出更大的能量,两者相辅相成。
云脚也是团员们的功课之一,会从老泉山徒步行走,经过不同的城市乡镇,走入民间、社区去拜访台湾优质力量,曾经在50天步行1200公里,过程中团员都会经历疲累想放弃,但当行走时,心无旁鹜,每个当下只专注在脚下那一步,50天训练结束后,团员身心有巨大转变。
最后,他认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朝向客观艺术的方向去走,除了技术的锻炼,还得对内在的艺术下功夫,所有的内在追寻,都与当下有关,当外在的技术与内在的体悟达到共鸣,在无我的高意识状态下创造出艺术作品。
“因此,我期许优可以创造这个时代的作品,具备传承几百年传统的精神,又兼容当代价值的艺术作品。”
阿禅师父是应主办单位驻马来西亚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之邀,在云手文创基金会策划执行的【Tea Philo 哲学茶席】E-讲座上开讲,吸引了众多马来西亚听众踊跃参与。
庄立康(云手文创基金会执行长)
2021年5月15日(六)
下午3时- 5时